【火星研究】港大研究稱火星蓋爾隕石坑的沉積岩 並非在湖泊環境形成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08/07 02:00

分享:

分享:

港大發表一項有關火星的研究。(資料圖片)

香港大學(港大)理學院地球科學系的研究團隊,分析好奇號火星車收集得來的數據後,提出新論點,指蓋爾隕石坑內大部分的沉積岩,實際上並不是在湖泊環境中形成。

研究小組認為,火星車在過去8年所探索和分析的沉積岩,實際上是由風成的砂質或粉砂質沉積物組成,而當中的粘土礦物,並非如估計般在湖泊環境中形成。他們認為,這些粘土礦物於早期火星降雨條件下因風化成土作用形成,而當時火星的大氣環境明顯有別於現代的火星大氣環境。

這項研究由港大地球科學系博士研究生劉嘉成、Joe MICHALSKI博士及周美夫合作完成。研究團隊主要利用火星車上的化學和礦物探測儀器獲取的數據,結合岩石結構的照片,來揭示這些岩石的形成機制。

這項發現最近於權學術期刊《科學前沿》(Science Advances)中發表。

Michalski 博士解釋稱,研究證明蓋爾撞擊坑的岩石中,存在一些非常重要、但無法用古湖泊環境來解釋的化學成分的變化趨勢。他續稱,有些元素在水中具有可遷移性(可溶於水),有些元素在水中不具有可遷移性(傾向於保留在岩石中)。元素的可遷移性不僅取決於其類型,還取決於流體的性質,比如説溶液的酸鹼度、鹽度、氧化還原性等。

研究結果表明,在好奇號火星車探測的岩石剖面中,不可移動性元素乃相互關聯,且其含量隨着岩石剖面的高度增加而逐漸富集,同時可移動性元素隨着岩石剖面的高度增加而逐漸虧損。這意味着蓋爾撞擊坑岩石剖面中存在自上而下的化學淋濾,是一種在成土過程中才可觀察到的現象。

此外研究還表明,在蓋爾古風化殼的上部,鐵缺失便較為明顯,代表古代火星上的大氣層具有還原性,而不是現時的氧化性。

緊貼東京奧運及港隊消息,即看奧運專頁:https://bit.ly/3inwDGa

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:https://bit.ly/3vw84v0

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,即看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責任編輯:吳卓峰